2019-11-29
江南水乡,千年古镇
说起千灯,总绕不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
如今,若想要追寻那份古老的记忆
还是要来千灯古镇好好探寻一番
建筑
旧时光的承载
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。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:“建筑是文化的记录,研究建筑史的人,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,能感到时代的步伐。”
千灯古镇上的建筑大都是明清遗存,有些甚至跨过了千年,这些建筑,朴实而不乏深沉。屋檐上随处可见的青苔,装点窗子和街道的盆栽…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历史韵味。
余氏典当铺
始建于明末清初,坐落于千灯镇北大街,原是徽商余氏的老宅,已有几百年历史,千灯人一般称其作“典当里”,整体建筑呈现明显的徽派风格,是千灯古镇过去数百年时光的见证者。
延福禅寺
延福禅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梁武帝时期,据载,梁武帝笃信佛教,曾在民间广建佛寺,修建佛寺约几百座,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延福禅寺便是其中一座,经历了战火的洗礼,延福禅寺俨然成为千灯古镇中的“老者”,阅尽千帆,宠辱不惊。
秦峰塔
据史料记载,梁天监二年(公元503年),里人王束舍宅建,僧从义开山,建浮图七级,矗立云霄,名“秦柱峰”(现名秦峰塔)。原名“释迦佛塔”,曾多次损毁,现如今是千灯古镇的镇标。
古树、古井、古街巷
时光在这里停留
历史在这里镌刻
名人
传承爱国血脉
顾炎武,本名绛,字忠清、宁人,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,改名炎武。在几百年前国家危难之际,能够心系天下的顾炎武,后人给予了其很高的评价,被列为明末清初“三大儒”之首(另两个是黄宗羲和王夫之)。
他提出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,也成了千灯人血脉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而原本温婉的江南水乡也因这句话多了一分壮志、一分豪迈。
听曲
倾听江南旧事
昆曲又称“昆剧”或“昆腔”,至今已有600年历史。顾坚,被奉为千灯鼻祖,出生于千灯,是元末清初的戏曲家、文学家。
“曲奏陶岘丝竹江南,腔吹顾坚管弦玉峰”,千灯顾坚纪念馆内,有昆曲史展览以及一座戏楼,戏楼时常上演丝竹及昆曲表演,闲坐戏台下,可以感受昆曲魅力,品丝竹之温婉,听那水磨的腔调诉说江南旧事。
寻味
儿时的美味依旧
味觉,往往是唤醒记忆深处的一把钥匙,就像有的菜吃在嘴里是一辈子忘不掉的味道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无论脚步走多远,在人的脑海中,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,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,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,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,记忆深处的故乡。
千灯羊肉、千灯肉粽、千灯奥灶面……都成了记忆里的牵绊,只要吃上一口,便想起千灯那记忆深处的模样。
熟悉的建筑、街巷
看不到的血脉、传承
还有代代相传的美食味道
都流淌着千灯的旧时光
转自:千灯旅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