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3-06
昆曲的前身是昆山调,六百年前,由昆山一位叫顾坚的文人口中吟出。顾坚开创性地以宋词的音乐为基础,又承续唐宋时期的音乐元素和演唱风貌,还融入江南民歌小调,一天天就琢磨出了昆山腔,一时唱遍吴中一带。
一种美丽的辉煌
一种让人怀念的过去
昆曲 | 六百年的咏叹!
昆曲水磨调功深熔琢,气无烟火,启口轻圆,收音纯细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精致优雅,流丽悠远,听之足以荡人。一唱三叹中无论是闺阁闲愁、离人相思、兴亡之叹,都淋漓尽致,让人心魂摇曳,神思悠然。
汤显祖把他用生命写作的《牡丹亭》奉献给了昆曲。杜丽娘在梦境一般的园林中,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春天本应一样的美好:“……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,都付于断井颓垣……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……只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……”这绝妙的语言和意境,多少人能不为之感伤和落泪?那如泣如诉的歌唱,道出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梦中呓语?
昆曲与人们心灵的息息相关中,红遍大江南北。文人士大夫纷纷养起昆曲家班。逢年过节,或家有喜事,家班的演出一场接一场,边用宴边品戏,一餐饭可以吃上十个小时。到主人一时兴起,可登台串上几句词,其水平也不亚于专业人员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中再现了那一段段热闹非凡的演出,从贾母到鸳鸯这样的丫头,谁不懂得昆曲?谁不热爱昆曲?
当六百年前,昆山腔在昆山响起;当五百年前,水磨调问世;当四百多年前,《浣沙记》唱响舞台;当三百年前,康熙大帝在昆曲中流连忘返;当二百年前,昆曲滋养着其他剧种,六百年的昆曲,带着唐诗宋词的影子,带着各民族的音乐元素,从昆山走出,走向大江南北。它咏唱着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的感叹,咏唱着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,一直响彻在我们的心底。
你会发现
六百年来
我们民族坚守的
是怎样的美丽与辉煌
淀山湖戏曲之路
戏曲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,历来受到淀山湖人的青睐和厚爱。早在解放前,这里就有看戏的习惯。建国以来,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,经过不断的继承、发展,爱写戏、爱演戏、爱看戏,在淀山湖镇已经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习惯。在这里不断的显示出戏曲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。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淀山湖镇的一批业余戏曲团队相继诞生。以邵小荣、邹凤仙、潘佩芳、陆顺元、周锡元、张祖林为主体的镇演出队,演出了许多经典戏曲,随之,金家庄、新星、新民、复光等一个接一个的业余团队如雨后春笋,至今还在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影响。
在80年后期以后,淀山湖镇坚持每年创作、演出戏曲节目,献给热爱戏曲的人们。使淀山湖凝聚着戏曲文化和民族情感,一步步延续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国家一级演员
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雪峰老师及他的团队
在淀山湖表演《狮吼记》全场
淀山湖镇早在一九九四年就被评为“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”,其中金家庄、安上、度城、兴复、永新、红星,打造戏台提升传统戏曲氛围,发展以戏曲为特色的乡村文旅,改变了淀山湖的传统旅游模式,在观赏戏曲的同时体会到历史与文化的底蕴。
中国剧协领导莅临淀山湖镇指导戏曲艺术工作
淀山湖旅游将挖掘戏曲文化旅游发展业态,为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植入文化基因、嫁接昆曲元素,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,以昆曲的传承和弘扬打造旅游载体,扩大昆曲传播的公众接受面,大力探索昆曲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平衡点。
如今更是有周雪峰戏曲艺术工作室,这里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,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雪峰实现艺术创作的办公之所,也是集宣传、展览、学习、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,更为淀山湖镇戏曲艺术传承、培养优秀戏曲表演人才,开展艺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,也为淀山湖文化旅游添上靓丽的一笔。
旅游是为公众分享文化价值、体验文化价值的最佳载体,文化可以增加旅游附加值,推动旅游特色化、品质化发展。正在打造的淀山湖文化老街是一个蕴含着深厚戏曲文化底蕴的地方,除了欣赏美丽的湖景之外,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,观看精彩的戏曲演出,在这里了解昆曲,品味昆曲,真正做到文化与体验的相互融合。
未来,淀山湖旅游将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,积极培育文旅专业人才、实施品牌运营系统化、创排演出剧目、戏曲文创衍生产品,不断开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。文化和旅游相伴相生,“诗”与“远方”交相辉映。文化旅游的新探索,不仅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潜力,也让旅游发展有了更多的落脚点,并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造旅游载体,形成推动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转自:淀山湖旅游,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作分享之用,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,请私信小编,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。